论语第一--学而
论语第一--学而
Bin Lian前言 一些与我共振的点
- 南先生的说法: 论语这本书的诠释有许多不妥之处,如今的论语讲述皆将其看作一组一组的一段段的格言来讲,而在南先生来看,论语应该是一本完整的书,被孔子的弟子仔细认真的整理过,应该连起来读,这本书教导了如何做人,此书先明大意,“仁”字当头,此仁似西方圣经中的“爱”,但更为广泛,做人谦卑,谨慎,对长辈孝敬,与人友爱,博爱众人,之后对于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章节都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论,若有新的感悟会继续补充
一-学而
子曰: 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;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;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
- 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: 学,做的是学问,学字冠绝全篇,此学问非是读死书读得的满腹经纶,而是做人,但凡明得做人之理,就是山村野夫也是君子。 学会做人也是做学问,人之别于其他动物,便是如何把‘这个学问做好’ 此处便得感叹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了,所以你得每时每刻都要学习,便是“时习” 我亦认为“时” 或 timing,在对的时候用的上所学知识,此间之乐 来自于对于时时学习后对于世界的认知,逐级抽象提高,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话囊括运行规律,获得公理,其过程亦是时习,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总结的公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验,要是符合都很好,于自己而言是非常喜悦和快乐的,这便是做“学问”的乐趣
- 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,南先生所讲,此“远”字可非是物理距离,也可是时间,确实,人生在世,蜉蝣一瞬,百年光景,能得到一两知己是非常难得的,此朋所指是知己,能和你所做的学问和思想产生共振的人,就算此时此刻无人共鸣,或许千百里外,数百年后有人懂,这种感觉确实不亦乐乎
- 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, 是一种对于潜心做学问的指示,如何潜心,人不认可不了解不理解你所做的学问和事,你淡然处之,不掀起情绪波动,是君子的作为。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,如何耐得住寂寞,潜心下来,要走得远路,先得问得住心。 不因别人的意见不合而生气,反而应该开心,良好的探讨,思想的火花,对事不对人。
引用南先生的总结:
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,自始至终,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,然后才能“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,在于中间一句的“不亦乐乎”。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,作为参考:“如何是独乐乐?曰:无事此静坐,一日是两日。如何是与人乐乐?曰:与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如何是众乐乐?曰:此中空洞原无物,何止容卿数百人。”有此胸襟,有此气度,也自然可以做到“人不知而不愠”了。不然,知识愈多,地位愈高,既不能忘形得意,也不能忘形失意,那便成为“直到天门最高处,不能容物只容身”了
有子曰: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鲜矣;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;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;孝弟也者,其为人之本与?
中国人谈孝字,“父慈子孝”是相对的,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,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。“兄友弟恭”,哥哥对弟弟好,弟弟自然爱哥哥吗,
。“孝”是什么呢?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“爱”,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。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,照顾了你二十年,如今他们老了,动不得了,你回过来照顾他们,这就是孝。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,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,就不行有时候有许多话,许多心情和苦痛,上不可以对父母,下不可以对妻儿讲,只有找朋友讲,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。
有子是谁呢?有子名有若,孔子的学生,字子有,少孔子四十三岁,孔子死后,学生们怀念孔子,因有子的学问好,曾请他上堂讲课。所以孔门弟子编这一篇书时,立即提出有若的话,因为当时他等于一个助教,先由他讲。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,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,对兄弟、姊妹、朋友是否友爱。]“而好犯上者鲜矣”,犯上就是捣乱——“孝弟”的人有深厚的感情,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。
所以有子说,一个人有真性情,就不会犯上作乱,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,这是不可能的,因为这种人有分寸、有限度。因此,大家要知道,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?“君子务本”。文学好,知识渊博,那是枝节的,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,人生的建立,内心的修养。所以“本立而道生”,学问的根本,在培养这个孝悌,孝悌不是教条。换句话说,培养人性光辉的爱,“至爱”、“至情”的这一面,所谓“孝弟也者,其为人之本与”,他说这个是“人”的本。至于什么是“仁”,
子曰:巧言令色鲜矣仁。
你说素来不要名、不要钱,只讲学问,就有人来跟你谈学问。要注意,“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”,他那个学问是拿来做工具的,所以除了要懂“巧言令色鲜矣仁”这个道理以外,相反的,我们做学问要踏实,不能“巧言令色”。
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
曾子说,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,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。要注意的,他做的是什么学问?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替人家做事,是不是忠实?什么是“忠”?古代与后世解释的“忠”稍有不同,古代所谓的“忠”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——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,这叫做“忠”。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,是心在中间,有定见不转移。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,就是不忠,对人也不好,误了人家的事。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”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?讲了话都兑现、都做得到?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,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?曾子说,我只有这三点。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,官样文章很简单,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,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,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。曾子这几句话,为什么要摆在这里?严格地说,这些学问不是文学,要以做人做事体会出来,才知道它难,这就是学问。
子曰: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
敬事”,对一件事认真做为“敬事”,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,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,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。至于“而信”,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。争取下面的“信”,如何得到“信”,就要敬其事,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。如好的将领,身先士卒就是敬事,那么谁都会受感动而信赖他。所以要“敬事而信”。“节用而爱人”,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,对经济要能够节省,是经济原则。节用是为什么呢?不是为我,而是为“爱人”。第三点“使民以时”,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。这个“时”很重要。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,包括很大,所以《孙子兵法》讲时讲势,也有用势之道。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“时”,比如部下生重病,你不去慰问,反责备他不来上班,这就是不“爱人”,“使民不以时”了。所以“使民以时”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。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,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。这是道德的修养,也就是学问。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,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。我们只要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,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,便可了然于心了!
所谓做学问,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,并不是读死书。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,只能说他文学好;这个人知识渊博,只能说他“见闻广博”,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。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,可是他做人做事完全对了,就是有学问。